日期:2024-08-13 02:17
果博官方网站党的十八大以来,习站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高度,亲自决策、亲自推动组建应急管理部,亲自缔造国家综合性消防救援队伍并授旗致训词,就应急管理发表一系列重要讲话、作出一系列重要指示批示、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系统擘画推进应急管理事业改革发展。
为助力不断提高应急管理现代化水平,更好保护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全国政协委员和派提交了提案,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案由:近年来,随着城乡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推进,高楼林立、人员密集导致的城市火灾风险隐患增多,消防工作面临更多难题和更大考验。具体表现为:一是“高、大、下”建筑面临“高风险”。“高”即高层建筑,“大”即大型商业综合体,“下”即地下建筑。二是“老、乱、新”区域面临“多风险”。“老”即老旧小区,“乱”即混乱市场(商圈),“新”即新业态场所,如密室逃脱、剧本杀等场所。三是“气、车、房”监管面临“隐风险”。“气”即燃气、液化气,“车”即电动自行车,“房”即一些工业用房、自建房改为人员密集场所。
建议:一是实施“精准履责工程”。充分发挥政府消防工作考核“指挥棒”作用,强化对消防工作的领导。加大消防经费投入,大力解决在消防规划、消防队站、消防装备、消防通信等保障性方面的难题。有效督促有关部门依法加强对本行业系统的消防安全监管,实体化运行消防安全委员会,健全信息共享和联合检查机制。
二是实施“精准监管工程”。“点”上实行重点单位“户籍化”管理,落实单位消防安全主体责任,深化“四个能力”建设,实现“安全自查、隐患自除、责任自负”。“线”上实行行业系统“标准化”管理,持续推进达标创建,并纳入行业系统单位等级评定、综合考评等内容。“面”上实行消防安全“网格化”管理,推动消防安全网格纳入县、乡、村三级综治中心实体化建设,推进消防物联网体系建设。
三是实施“精准滴灌工程”。针对消防宣传教育“短板”,开展“浸润式”基础宣传教育,强化幼儿园消防启蒙教育,在中小学校开展消防知识和逃生技能教育,在大中专院校开设消防管理、应急救援专业课程,使消防安全入脑入心。开展“分众式”重点宣传教育,以培养“见火不慌、抬手就打”准消防员为目标,以“会报警、会疏散、小火会用灭火器、大火会用消火栓”为主要内容,持续推进“一警六员”开展实操实训。开展“体验式”实践宣传教育,建立消防博物馆等科普教育基地,定期开放消防站,打造一批公益广告、VR火场模拟体验等消防文化科技产品,吸引公众参与体验。
四是实施“精准救援工程”。加快构建现代化作战指挥体系,做实做强水域、山岳、地震、空勤等专业救援队伍。推动建设覆盖城乡的地方消防救援力量体系。指导企业依法组建专业应急救援队伍,提高火灾事故先期处置能力。
五是实施“精准治理工程”。推动在街道一级普遍成立消防安全委员会、设立消防工作站,在社区成立消防安全管理领导小组,设置消防工作点,压实基层末端消防安全管理责任,推动基层消防工作共建共治,确保基层消防安全管理“有人抓、有人管”。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提高防灾减灾救灾和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能力”。近年来,我国非常规突发事件发生频率不断上升,在处置协调中,暴露出以下问题:大型企业优势有待发挥。一些国企组织优势、专业优势未充分发挥,被动参与较为普遍;社会力量参与有待增强。社会救援力量面临专项统筹调度水平较低、专业能力参差不齐、保障制度缺位等突出问题;协调联动机制有待完善。我国跨省信息共享机制不完善,各地方应急管理信息系统建设标准不一,跨省救援效率不高。
建议:完善应急体系,丰富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体系。一是将国有企业等相关救援力量纳入应急管理体系。国资委牵头建立国有企业应急救援信息平台,厘清国有企业应急资源,加强国有企业应急救援协调平台与各地应急管理指挥平台的衔接。二是培育国有企业应急力量梯队。探索“签订协议”“挂牌承建”等模式,推动国有企业梳理政府需求,合理规划应急力量梯队建设内容和建设目标。三是加强国有企业保障和激励。构建以保障激励为主的国有企业参与模式,明确应急处置中生命、财产受到损失人员的补偿细则,对相关企业适当给予税收激励,对参与人员在职位晋升、绩效考核等方面予以倾斜。
完善应急预案,增强复杂灾害的应急弹性。一是加强规范化管理,加快地方《社会应急救援力量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制定,明确等级注册、日常管理、动态管理、评价监督等细则;细化应急处置补偿原则,探索将救援装备纳入政府购买服务,推动商业保险机构开发特色险种。二是加快管理平台开发,采集社会应急救援力量分布、数量、装备、人员信息、专业领域、救援范围等相关信息,加强地方平台与应急管理部“社会应急力量救援协调系统”的衔接,促进信息互通、资源共享。三是加强社会应急能力培育,鼓励探索创新社会应急力量管理方式,推动建立枢纽型社会组织;对已登记在册的社会应急力量充分利用各级灾害事故实战实训基地,定时开展培训演练。
完善应急机制,提升区域协同应对非常规突发事件的能力。一是签署应急联动协议,明确各省区市在跨域应急救援处置中的工作职责,密切各层级沟通交流,细化跨域应急资源调配流程,并就区域内突发事件开展实质性合作。二是完善信息共享机制,建立标准的信息汇集、储存、分析、传输工作流程,简化重大风险隐患信息报送流程,加强区域间专业机构、监测网点和应急部门的信息交流与情报合作。三是建立快速联动处置机制。开展区域应急预案联合编制,规范跨区域应急救援处置程序,通过定期举行联训联演等,磨合联动处置机制。
完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物联网技术与方法。海量异构传感数据的处理和智能分析等方面还需加强。建议将应急物联网包含的海量传感器节点和计算机节点与应急管理技术结合,通过应急资源统一管理与动态跟踪,为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提出新的方法。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着力提升产业链供应链韧性和安全水平”。供应链本身是一个复杂系统,多主体、多目标、多要素相互交织影响,面对突发事件情景的冲击,以市场生产要素为主的、单一结构的传统供应链是很难敏捷反应和快速修复的。为此,保障突发情景冲击下所需应急物资生产、供给和流通的顺畅,增强居民消费安全信心,释放消费潜力,就需要在精准识别供应链“脆弱性”的基础上,构建一个由政府主导,供应方、需求方、社会多方参与的韧性供应链体系,采取弹性措施、运用风险调度策略实现最优效果。
建议:一是将“韧性”纳入顶层设计,提升应急供应链的引导力。党和国家强调“坚定不移维护供应链的公共产品属性”。根据2020年高德纳的调查,39%的受访者认为投资成本是加强供应链韧性的关键阻碍因素,这就需要将供应链安全上升到制的国家安全高度,主动建立供应链风险管理的战略:一要制定和实施国家供应链安全计划,完善供应链风险预警机制,提升供应链风险预警防控能力;二要出台相关激励政策,引导细分领域的应急物资供应链的企业加速发展,引导和规范供应链体系的韧性建设。
二是强化市场多主体通力协作,提升应急供应链的能动力。供应链企业不可避免会受到零和博弈思维的影响。因此,亟待发挥市场机制的能动性,优化供应链多主体的资源调配、协同分工和成本共担机制。一要积极引导经营主体融合到应急供应链各环节,推进产业链供应链协同创新,让供应链成为政府应急体系中的强有力支撑;二要供应链主体要总结和提炼以往协作配合的经验,固化成链条,打通跨地域、跨组织、跨部门协同堵点,形成相互支撑的供应链体系。
三是推动常态和非常态管理相结合,提升应急供应链的协同力。供应链体系包含常态和应急两种情景模式。政府要出台精准支持政策,优化供应链发展环境,打造一套全攻全守的韧性供应链治理模式:“攻”即当事中和事后风险发生时,建立多样化的供应商系统、运输系统和可靠的信息系统、环境管理系统,敏捷响应、协同作战和快速恢复。“守”就是在事前做好整个供应链风险管理的规划,建立赋能型的风险管理组织,打造常态化的韧性管理流程,做好关键风险识别、风险分析与评估、韧性策略选择、韧性计划制定、培训与演练、监测、修复与持续改进。
四是把握数字化发展战略机遇,提升应急供应链的预见力。数字化发展是数字技术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的“加速器”,是抢抓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发展战略机遇的重要实践。政府应聚焦产业转型、质量升级和服务供给等方面的核心需求:一要积极引导构建供应链主体从供应链到物流的数字化全景图,不断提升端到端的数字化供应链运营能力;二要围绕优势主导产业开展强链延链补链工程,进一步落实和细化龙头企业牵头带动供应链稳定的金融支持政策,推动更多的数字化转型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不断完善供应链数字化转型升级的整体解决方案等。
案由:习强调,“大力培养应急管理人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党的二十大报告也对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坚决维护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作出重要部署,为应急管理事业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加强应急管理人才培养,可增强我国应急管理事业理论引领和科技支撑能力,为防控重大安全风险、积极推进应急管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提供有力保障。据《我国应急管理人才需求调研分析报告》指出,目前我国应急管理系统人才缺口在40万人左右,工矿商贸行业应急管理人才缺口在200万左右,应急管理产业发展需求的人才缺口更大。与此同时,由于我国应急管理学科体系刚刚起步,应急管理高等教育不论在数量、质量、层次、结构等方面,还是在教育管理、教学模式等方面,都不能适应我国应急管理人才队伍培养的需要。
建议:一是进一步加强我国应急管理学科建设和课程设计。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办公室于2020年下发《关于推动部分学位授予单位加强应急管理学科建设的通知》,决定推进部分学位授予单位自主设置“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开展相关学科建设和人才培养试点工作。目前近20所试点高校设置了应急管理二级学科,应该总结试点高校应急管理二级学科的建设经验,发挥我国更多综合性大学多学科交叉融合优势,完善学科课程教学设计,积极开展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考虑设置应急管理一级学科并凝练出二级学科。
二是加快应急管理类大学、专业院校及职业学院建设。2022年2月,国务院印发的《“十四五”国家应急体系规划》指出:“依托应急管理系统所属院校,按程序和标准筹建应急管理类大学。”“鼓励各地依托现有资源建设一批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应急管理职业学院。”2021年6月,应急管理部已把合并华北科技学院和防灾科技学院组建应急管理大学的方案论证报告报教育部,相关部门应加快推进,争取早日建成“面向多灾种、管控全链条,发展新学科、服务大应急”的应急类大学。同时指导地方积极规划建设应急管理专业院校和职业学院,可参照公安等部门做法,建立符合职业特点的院校定向培养和招录制度。
三是加强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及其基地建设。遴选综合实力强的高校,积极开展复合型应急管理人才的培养教学和应急管理干部培训。充分利用各级党校、行政学院、高等院校和各有关部门专业培训机构的培训资源,开展应急管理干部培训。组织干部系统学习安全生产、防灾减灾救灾、应急救援等应急管理专业知识,提高履职能力和防范化解重大风险的能力,提高应急指挥与应急决策能力,做到懂应急、会应急、能应急。要从健全培训制度、开展培训调研、加强教育培训机构建设、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强化课程教材建设、创新培训方式方法、加强经费保障、严格组织管理等方面,做好培训基础保障工作。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推动公共安全治理模式向事前预防转型。在各级各方努力下,我国安全生产事故虽然逐年减少,但总量依然很大,且重大事故仍然时有发生,预防意识和预防措施亟待加强。特别是当前生产安全事故基础数据和信息不全不细,数据统计多头且不统一,数据管理分散封闭且不能共享,不能支撑对事故的深度剖析,以及对事故规律的理论分析和对预防对策与措施的科学制订,严重影响公共安全治理“向事先预防转型”。
建议:一是构建事故基础数据和信息共享平台。统一事故基础数据采集和统计的标准和口径;分专业领域、管理层级存储事故基础数据和信息,进一步完善各专业领域事故档案,使其标准化、电子化、数据化;分级分类开放共享事故基础数据与信息,如各类道路交通事故车辆与事故状况基础数据、事故调查报告的技术支撑数据或深度技术调查数据等。现阶段可将事故调查报告及相关支持数据同步抄送相关行业管理部门,以利于有针对性改进和加强管理。
二是进一步健全完善道路交通事故基础数据与信息采集项。以车辆冲撞翻越中分带和路侧护栏为例,由于缺少对碰撞车型、碰撞角度、碰撞痕迹等信息的采集,难以构建适合我国的有效的防撞护栏的防护车型与防护等级标准。因此建议,补充完善相关状态条件等基础数据与信息采集项,以利于安全管理和科研人员开展针对性的事故机理与演变规律研究,从而为科学预防提供技术支撑。
三是建立事故独立技术调查机制。尽快修订“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纳入事故独立技术调查机制,明确技术调查人员组成、职责、程序及相关要求等。为避免以界定事故责任为主要目的、而对事故深度分析不足的现状,应将事故技术调查与责任追究分开进行,技术调查报告应由独立技术调查组独立完成,不涉及责任问题及追责内容,完整的技术调查报告包括事实(含检测数据)、致因分析和改进建议等,相关内容应纳入共享平台,以利于相关方面举一反三,防范类似事故的再次发生。
案由: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完善公共安全体系。建立大安全大应急框架的关键在于深化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健全完善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是重要着力点之一。
2018年,党和国家深化机构改革,组建了应急管理部,应急管理体制改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基层应急管理体制改革也取得了明显成效,但还存在机构不全、编制不够、专业水平不高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的提升,影响了基层应急管理的效能。一是基层应急管理机构覆盖不足。这个问题在乡镇街道层面普遍存在。有些乡镇街道还没有成立应急管理机构;不少乡镇街道尽管按照要求形式上成立了应急管理机构,也仅仅是在既有的机构上加挂了应急管理机构的牌子,职能作用发挥有限。二是基层应急管理力量配备不够。我们在调研中发现,有些地方县级应急管理机构正式编制偏少,个别地方甚至实有人数只有1名。不少乡镇、街道在应急管理上处于无人员、无经费预算、无行政执法主体资格的“三无”尴尬处境。三是基层应急管理队伍专业水平不高。调研发现,现有的基层特别是乡镇街道应急管理队伍配备还普遍存在专业能力不高的问题,尤其是森林消防、矿山、危化品监管方面的应急管理人才比较缺乏,基层应急管理专业力量薄弱,不能有效满足基层应急管理需要。这些问题比较严重地制约了基层应急管理能力正常发挥。
建议:针对上述问题,要尽快健全基层应急管理体制,切实提升基层应急管理能力。
一是在县级层面,有编制的应急管理机构要切实补充相关人员,切实做到有编有人。同时,要针对应急管理机构改革整合部门系统职能和相关人员多的特点,注重推动基层应急管理系统内部职能、人员的深度融合,真正实现安全生产、消防灭火、防汛抗旱、抗震救灾等各类业务之间的有机整合,形成基层应急管理的战斗力。
二是在乡镇街道层面,要按照“重心下移、力量下沉、保障下倾”的要求,根据当地公共安全治理形势要求和重点任务,压实基层党政责任,通过系统改革的办法保障基层应急管理必需的编制,因地制宜加强乡镇街道应急管理机构建设,明确基层应急管理工作的相关职能科室,配备专门的应急管理工作人员。要明确县区与乡镇街道应急管理职责定位,依法赋予乡镇街道适当的综合管理权和应急处置权,破解“看得见的管不着、管得着的看不见”难题。
三是在村社层面,要加大财力物力支持,依托基层党组织和基层自治组织开展应急管理具体工作,充实应急管理相关人员,真正形成有效覆盖、合理布局的基层应急管理队伍,加快补齐短板,牢牢守住防范化解公共安全风险的前沿阵地。